新文化運動發生在五四運動之前,提倡以當代的活語言寫當代的活文學。剛好迎來一百周年的五四運動則是一個政治運動,依胡適的說法雖然干預了中國的文藝復興,但對傳播白話文,是功不可沒的,當時的青年,用這種新的工具,發表他們的意見。
五四和新文化運動未有對當時香港社會有即時的衝擊,但由於香港特殊的歷史,新文化運動中很多重要人物曾到這小城,甚至從事文化工作一段長時期,而這此文人待過的地方,某些竟然可以保留下來。長春社趁五四運動百周年,特別推出 新文化 X 舊建築地圖,希望大家可以重拾五四和新文代運動的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。
景點
- 1919年的「雨傘運動」 中區警署
- 侶倫 (1911-1988) 萃文書坊
- 魯迅 (1881-1936)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所
- 胡適 (1891-1962)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
- 許地山 (1893-1941) 鄧志昂樓
- 茅盾 (1896-1981) 太子道西196號4樓
- 陶行知 (1891-1946) 山東街53-59號
- 穆時英 (1912-19) 宋王台
- 葉靈鳳 (1905-1975) 畢打行六樓 南方出版社舊址
- 戴望舒 (1905-1950) 域多利監獄
- 蕭紅 (1911-1942)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
- 胡政之 (1889-1949) 贊善里八號 大公報員工宿舍舊址
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