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文件,覓地除了為了建屋,也為了提供更多公共設施及基礎配套,直到二○四六年,估算基建及設施用地短缺為七百二十公頃,至於二○二六年的短期用地短缺,則為五百七十二公頃,故此郊野公園邊陲不只是處理基層房屋問題,也要興建如老人院的社區設施,填海、開發新界農地亦然。然而,一邊指無地提供社區設施的同時,不少「政府、機構或社區」用地卻不斷被改劃作豪宅。
在此分享兩個個案。今年五月,城規會把位於大埔近蕉坑一幅「政府、機構或社區」用地,改劃作住宅(乙類)9,最大總樓面面積八萬八千二百平方米,當中不超過七千五百平方米須用作零售用途,預計可提供一千一百五十個私樓單位。如果留意當日的會議記錄,城規會委員的意見似乎並非一面倒支持政府的建議,部分委員曾認為社區設施用地同樣有逼切需求,故不應只集中滿足房屋需求,亦指用地原為社區提供服務,改作私樓有欠理據。
前掃管軍營規劃 昔日曾有公營屋
值得留意的是這幅地的旁邊,早前有團體及傳媒發現一宗改劃申請,發展商以二千平方米私人地,換取九千多平方米官地,地盤經整合後,發展商可以興建到五百零六個私人住宅單位,政府卻只能興建二百八十九個單位,被指傾斜發展商利益。
另一幅地位於屯門青山公路的前掃管軍營,現時南部餘下的大部分地方,正租予非牟利團體國際十字路會,作廢物分類及循環再用收集站等社區用途。一四年十一月,政府把軍營的兩幅地皮由「政府、機構或社區」改劃為「住宅(乙類)」,其中佔地二點一八公頃的一幅地皮,一六年由恒基系內的香港小輪,與商人郭炳湘合組財團以二十七億投得,預計興建一千八百伙中小型單位。餘下佔地二點七二公頃的地皮,三年前亦已放入賣地表內,一直滾存至今。至於掃管軍營的北部,早在二○一○年的「屯門東可發展房屋用地的規劃及工程檢討可行性研究」,分別已建議作「住宅」及「政府、機構或社區」用途,現址今日變成平均呎價約三萬左右的豪宅滿名山,以及稱為「貴族學府」的哈羅香港國際學校。
規劃重私輕公 非「急市民所急」
不過,若參考一九九五年的「香港八個主要前軍事用地的未來用途的顧問研究」,當年整個軍營用地的土地用途並非單一傾向私人市場,除了建議興建一千一百個中密度私人住宅單位,亦包括如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畫/夾心階層住屋計畫屋苑的公營房屋,共二千零四十個單位,還有「政府、機構或社區」用途及休閒用地。
這裏並非要散布「仇富」情緒,或是反對興建任何私人住宅,而是要說明政府在規劃上重私輕公,如果公營房屋、社區設施的需求如此殷切,為何又會容許「政府、機構或社區」用地改劃做私人住宅牟利,然後轉頭就指出土地問題嚴峻不堪,必須向郊野公園、海洋、農地埋手?必須重申,檢討「政府、機構或社區」用地作為短中期覓地方式之一,是務實、正確的方向,然而土地分配是否真正「急市民所急」,解決短中期房屋問題,為社區提供適切的社區配套,更加重要。
兩個「政府、機構或社區」改劃的例子不是單一案例,土地分配不合理例子遍布十八區,總有一個在身邊。一天未建屋,一天都仍有機會撥亂反正,政府不用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中期報告,也不應再打郊野公園、海洋、農地等綠色環境資源主意,把錯配的土地資源糾正過來,才是當下逼在眉睫要做的事。
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
刊於2018年9月10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